IMG 8095

創業七年後,『五個』如果能回到過去,我會給自己最中肯的建議。

2022是我創業的第七年,前兩年在產品還沒研發前,先做老本行國外貿易,養活自己跟公司,直到第三年第一個產品開發出來後,就開始慢慢減少貿易的份額,專注在自有品牌商品經營上,去年即便頂著疫情,藉著網路無弗屆到力量,營業額創歷史新高,100% 收益來自自有品牌,商品賣到了43個國家,而今年也將盈利轉入更多的投資,加速成長,期待能盡快突破億元大關。

回首整個歷程,從當初25歲的小夥子,也邁入30歲的中年,我不參加商會,也不接受訪問,沒混新創界,公司幾個有衝勁的年輕人,與股東一起蠻幹,之前有中廣好朋友牽線敲廣播專訪,想想還是婉拒。

倒也不是多神秘,而是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,看到更多還能去突破的東西,戰戰兢兢,想到隨時可能一夕之間失敗,現階段,並不是一個功成名就,分享自己創業歷史的時間點。

動筆寫下這篇文章,是在某一個時間點,回顧整個創業過程,發現有幾個重點,覺得如果把它分享出來,能夠幫到想要創業,或是剛創業的人少走點彎路,那也是件好事。

五個給七年前自己的建議

建議1:不要想當個好人,因為好人就是最爛的老闆

從一個員工的身份,切換成老闆,換了位置卻沒換腦袋,

因此舉凡一些員工提出的要求,比如簡單的像是週六補班的時候能不能就放假,或是能力不夠,工作必須交由其他人處理。我都會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。做錯事情,也是用柔性的勸導取代責罵。

記得有次國外出差,回程的班機是週五,同事想藉此機會多待兩天,利用週末假期在當地遊玩,那時公司沒什麼多的錢辦旅遊,因此想說改票還有相關費用,就是公司去支應。當旅遊的經費給同事去使用。在該同事離職時,才從當時其他同事口中了解到,她非但並無感恩,還覺得公司窮酸可笑。支付一點小費用還覺得是多大恩惠。一個人有10000元,拿50元來花不痛不癢,但一個人口袋只有50元時,拿30來花卻是花了超過一半的財富。

而在這樣的管理之下,我也發現敢提出要求的人會得到很多,默默為公司做事的人,反而一直在犧牲奉獻。更糟糕的是,那些敢要求的人,也不覺得公司特別好,覺得是自己應得的,也譏笑那些默默做事的人,不夠聰明。

我察覺公司有這種狀況的時候,試圖去做調整,才發現已經來不及了。員工早已習慣這樣作業模式,已經答應的事情,要反悔更是困難。只有賞沒有罰的公司,硬是調整新的政策,結局就變成老闆朝夕令改,令大家失望,因此我面臨到公司第一次集體請辭。

慶幸的是,當時公司規模並不大,重新來過雖然痛,但不致命。

這個寶貴的公司管理經驗,並沒有讓我變成一個很苛刻,很計較去對待員工的老闆。在這件事情上,我並不覺得這些員工不對,我覺得我自己錯了,他們會這樣,是因為我的縱容跟無能,就像溺愛養出了無法無天的孩子一樣。

經過一週的沈澱&檢討自己的錯誤,我發現最大的問題在於『不公平

公司可以嚴格,也可以有些人性化的制度,但是必須公平。公平會為公司的制度帶來底線,也會為每個同仁帶來可以遵循的規範。想當個濫好人,答應並討好員工的需求,就是不公平的表現。

  • 如果一個人每天遲到,都不會有事,那對每天準時上班的人,是不公平的。
  • 如果一個人做不到公司的要求,卻與達到標準的同事領同樣的薪資,那有能力的人,是不公平的。
  • 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遊玩,讓公司出錢買單,那對於沒參與的人,是不公平的。
  • 如果是一起完成的事情,邀功的人得到成果多,做事的人得到成果少,是不公平的。

身為一個老闆,如果你對上述情形,都因為想當好人妥協,那就會有兩種狀況

  1. 劣幣驅逐良幣,好的人才不幹了
  2. 大家一起爛,原本做對的事的人,也開始效仿

這種公司文化、風氣形成,大概離失敗也不遠了。我算運氣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有聽過一個朋友的例子,上下班不用打卡,零食Bar 吃到飽,最後就是早上去公司沒人,下午零零星星的來,有事又先走了,事情做得不多,零食吃的挺多,老闆又不是特別會賺錢的,公司經營一兩年慘澹收場,員工還抱怨老闆不努力,覺得畫大餅騙他們,硬是在倒閉時還要了一筆遣散費。

做一個公平、公正的老闆,
才是對的起員工、股東、公司的『好』老闆。

如果能回到過去,我會告訴自己

建議2:節省每一塊與公司盈利拓展無關的費用

公司剛開始開的時候,我有1000萬的現金,那時總覺得為什麼之前公司都在用一些爛東西,不去花點小錢提升一下公司用品的質感,因此我買了相對昂貴的杯子。餐具給同事及訪客使用,買了彩色雷射印表機,很多高質感的辦公用具,收納櫃以及電腦。

沒想到那些多點小錢累積起來,也是相當的可觀。公司起步卻比想像中的艱難很多,除了維持損益兩平之外,早期投資開拓市場、人脈,以及研發產品,都投入比想像中還要多的資金。大量的支出深不見底。(最終公司陸陸續續投入了將近2500萬才成功反轉,開始獲利回收)

在最艱困的時候,我都非常懊悔過去花了一些很不必要的錢,杯子、餐具能用就好,送得更好,一些辦公用具、櫃子也是如此。印表機黑白雷射,又快又省,需要彩色列印就去7-11印製。

把省下的每一分錢全部投入商品開發,改良產品,業務拓展,人才的薪資獎勵,這些公司盈利至關重要的事情,直到開始盈利。即使現在賺了不少,這些減省的習慣還是不變。

在公司有充足盈餘之前,每花一筆錢,
都要問自己,這跟賺錢有關嗎?
『沒有』,那就別花。

如果能回到過去:我會告訴自

建議3:拿起包包,今天就出門當業務

我自己是業務出生,從業務助理、到業務到經理。創業前,一年就扛起公司兩億多國內外的營業額。那時幾乎每天都在跟客人、老闆談事情。身處市場第一線,學得很快,對市場的脈動掌握的很清楚。

開公司後,因為人員的問題,公司管理問題,坐辦公室的時間佔據大部分工作時間,甚至有一段時間我手上的客戶都撥出去給業務服務,我自己並沒有直接聯繫的客人。

公司初期能給的薪資並不高,普遍都請到剛畢業或是工作 1-2年的新鮮人。經驗不足的情形表現在業務上,往往就是市場突破的很慢,想法、格局跟手法粗糙,卻又是公司最需要業績的時期。大概就是要馬兒不吃草,又缺乏訓練,卻要跑得快的階段。

後來改變策略,我強迫自己一週要有2/3的時間,開發國內外業務,並且一週最少出門二次與客人談事情,從叫別人去做,改成自己帶著業務做。做了這樣修正之後,最直接的當然是公司的業績大幅提升,直到現在公司最大的兩個國外客人,一個國內客人都還是我這時期開發出來的。

同時藉著自己在市場的走動的經驗,能即時得到市場最直接的回饋,店家為何推銷不出去,業務如何對店家教育訓練,每次跨步走出去,都會伴隨著更多的想法回來。把這些靈感分享給業務,他們也從中學到技巧、方法而開始加速突破業績困境,得到更多成就感,與業績獎金,進入良好的正向的循環。

現在,公司業務都能獨當一面,甚至在某些他們擅長類型的顧客,經營得比我還出色,我還是會安排自己不定期出門拜訪客人,也會一天開發1-2個客戶,保持商業的敏銳度。通常會用PM,行銷或是業務的角色出訪,保持初衷,用實力與人交遊,而不靠頭銜蒙蔽自己。

至少在公司早期,你一定要天天接觸業務,
因為沒有人比你更了解公司的願景,產品
也沒有人比你更希望公司成功。

如果能回到過去:我會告訴自己

建議4:善用時間,做最『有價值』的事情

創業早期,有一件我到現在都還覺得很後悔的事情,就是我租了辦公室,但我又租了套房。這個套房因為省錢的關係,離辦公室大概開車要30-40分鐘路程。我租的辦公室是一樓挑高夾層,其實有空間可以讓我住在那裡(通勤將近一年後,也確實搬了過去)當時還沒結婚,一個人住在哪裡並無太大區別。

通勤的代價,直接的損失就有車子、油錢的耗損,以及房租的支出。然而比實質的耗損更讓我痛心的,是浪費掉的時間。每天固定要花1個多小時的通勤,假設一個月有20天上班,週末也時常往返公司,一個月就花掉將近30個小時的時間在通勤上面。這些寶貴的時間,值得被使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。現在想想還覺得非常非常可惜。就算不做事拿來睡覺、休息都比通勤要好得很多。

公司要成長,帶頭的人很重要,這個人必須有足夠的能力、內涵、清晰的腦袋來帶領整個公司,並且在公司壯大的同時,也跟著成長。這些成長、想法的養成,仰賴對自己錯誤進行檢討,與人交流,經驗累積,大量的閱讀來提升,剛好這幾件事都非常花時間。

因此我認為一個創業者,應該把時間視為資產,拿來投資自己,滾出更多的財富。

除了公司資金,時間也是很重要的資產
甚至,應該把時間看得比錢更重要

如果能回到過去:我會告訴自己

建議5.早點開始請員工

大部分的人的領導力,都是由後天學習的來的,即使天生有領導特質,還是需要不斷地後天經驗,給予成長的養分。經營一間公司『人事』的問題,即是不是排名第一位,也絕對是名列前茅。如何請到適合自己,也適合公司文化的同仁,尤其重要。很多人嘲笑,給根香蕉只能請到猴子,但很多時候你給了滿漢全席,來的還是一群猴子。有錢不一定你就能請到好的人才,你還得要有那個眼光辨別。

即時你成功辨別出來了,如何吸引這些人才加入,加入了又如何能留得住他們,這些都是需要經驗的累積與學習。因此越快開始請人,開始累積自己的經驗,絕對是件好事。

公司早期請人,當然會有經濟上的壓力,但有兩個好處

  1. 就是因為錢花得夠痛,所以你會更謹慎、更用心的去看待這事情
  2. 這個時期,是最能夠在人事上試錯的時期,即使很痛,但比起有規模時才來學習,那也是小傷而已,也能在這個過程中,花多點時間找尋適合自己的夥伴,以及確立公司文化。

我認識的朋友中,不乏剛好在風口上好賺,快速擴張有投資人A輪B輪,一下請了60人甚至破百人的公司,普遍都有個共同困擾的問題,就是不夠時間去學習領導,而在那種規模要去調整制度,每一次幾乎都會造成公司很大的動盪。甚至被迫當上劊子手進行大規模的裁撤,重新確保組織的正常運作並不少見。

以往我大部分生意是貿易類型,交易在國外,初期不想增加開銷,能自己做就自己做。真的需要人協助時,已經是有點分身乏術的狀況。在這樣狀況下人事出了問題,你會被迫考慮到如果這個人不做,那我這些事要怎麼辦。而這正是創業者最不該考慮的問題,如果在溝通後,明顯有“不適任”的情形,對雙方最好的方式,就是盡快請他離開。如果猶豫不決,等問題擴散開來,通常會面臨更痛的決定。

再者有兩三個人一起工作,也會因為要帶領他們,讓自己的工作時間更規律,而不會太隨性。這種一群人工作的感覺跟一個人工作在心態上,還是有很大差別的。

沒有人天生就會領導,
因此趕快開始學習如何帶領團隊吧!

如果能回到過去:我會告訴自己

我用親身經歷,學到的教訓,寫下了五點,我認為是基礎也是通用的原則,希望會對孤獨的創業者,給予相當的幫助。創業本身就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,遭逢各種打擊後失敗,是家常便飯,即使一開始順利成功,也可能因經驗不足後繼無力。

人會犯錯,但也會做對一些事情,因此我同時也寫下了5件,我認為我早期就做對的事情
直到現在我一直感謝當初的自己,做了這些事。

礙於篇幅,另外寫一篇文章,如果5件我後悔的事情,讓你有所收穫
那務必也去看看5件我認為我做對的事,讓收穫加倍!

追蹤
follow up instagram account
twitter follow up 工作區域 1

Related Pos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